伊阙(伊阙是什么意思)

伊阙之战,体现了白起的什么?伊阙之战是公元前293年,身为左庶长的白起的第一场,也是崭露头角的成名之战。这次战争的起因在于当时魏韩两国君主同一时间去世,即魏襄王和韩襄王(前296年)。而后因韩、魏两国国内的局势动荡,秦昭襄王认为进军中原的时机已至,便决定攻打韩国。从伊阙的地

伊阙之战,体现了白起的什么?

伊阙之战是公元前293年,身为左庶长的白起的第一场,也是崭露头角的成名之战。这次战争的起因在于当时魏韩两国君主同一时间去世,即魏襄王和韩襄王(前296年)。而后因韩、魏两国国内的局势动荡,秦昭襄王认为进军中原的时机已至,便决定攻打韩国。

从伊阙的地形可以看到,伊水(南洛水支流)向北流入伊阙,而当地(今日龙门)有两山对峙,远眺彷如门阙。因伊水从其中流过,所以才被称为伊阙。

而在当时,在“向寿伐韩取武始。左更白起攻新城”之后,韩使魏求援,因唇亡齿寒同舟共济的盟友考虑,于是魏国派大将公孙喜出兵,而韩国也尽倾国之兵反击秦国。(注:武始为河北省武安市南,新城为河南省伊川县西南)

秦昭襄王对此战的期盼是获取东进中原(函谷关)的通道,因此这可说是决定秦国未来命运的一场战争。或许当时韩魏联军也非常清楚这点,才死死扼守崤函(崤山与函谷关)阻秦东进。当时韩军8万,由名将暴鸢统帅。而魏军16万则是公孙喜(犀武,犀首公孙衍之弟)。反观秦军,不过只有13万人,这一僵局几乎让秦军东进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,即便公孙喜和暴鸢有所异见,但秦国上下包括伐韩有功的向寿也都不敢请缨。为此秦相魏冉推荐白起为主将,而白起上任后并未太多迟疑,便采用了避实就虚、击弱怠强的战法,引领秦军主力绕道崤函攻击韩魏联军的留守部队和应援分队。

这种战法最终将韩魏联军主力围歼于伊阙。但在俘获魏将公孙喜后,白起又非常迅速地渡过黄河,攻下了韩国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大片土地,巩固了此战战果。因此白起得以一战成名,因功升任国尉。

但此战的成功不仅是以少胜多,获取大量土地人口,更是扭转了此前蓝田、垂沙、函谷关等战役累积下来的影响。韩魏此战后损失惨重,精锐尽失,一蹶不振,深远地影响了当时整个战国的局势。可以说此战之后,门户大开才导致了秦军势不可挡。实际上从公元前291年至前289年,秦国也确实以锐进之姿快速攻占了韩国的宛、叶、邓;魏国的轵、河雍、蒲阪、皮氏及河内郡的、总计大小城池61座。

因此伊阙此战是秦国史上很重要的一次战役。

伊阙在战国时是哪个国家的?

伊阙之战是秦国与魏、韩两国之间的一次大决战,是战国时代最重要的战役之一,也是白起的成名之战。伊阙之战的起因什么呢?结果又是如何呢?

第一,伊阙之战,起因是秦国进攻东周这场战役的起因是秦军进攻东周。

在战国时代,周王室分裂为二,一为东周国,一为西周国,统称为两周。夺取两周一直是历代秦王的梦想,公元前308年,秦武王发动宜阳战役,夺取韩国三川之地,也打通了通往两周的道路,只是由于秦武王意外扛鼎而死,没能进一步发动夺取两周的战争。

公元前293年,秦国以向寿为大将,率领军队攻打东周。自从周王室分裂后,两周实际上受到魏、韩两国的控制,故而韩僖王与魏昭王决定联手干预秦军攻打东周。

魏、韩两国集结了二十四万的军队,魏军由犀武指挥,韩军由公孙喜指挥。秦军已嗅出大战的气味,遂从东周撤军,退至伊阙,与魏、韩两国联军对峙。伊阙位于现今河南的龙门,后来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就座落于此。当然在战国这里还是荒山野岭,宏伟壮观的佛像群还未有影子呢。在伊阙南部约二十公里处,是秦国新占领的新城,这座城池是上一年,被秦军新秀白起所攻占。

第二,秦相魏冉以白起代替向寿面对魏韩24万人的庞大军队,秦军人数不足10万。为此,秦国高层忧心忡忡,铁血宰相魏冉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,起用白起为大将,取代向寿。后来的事实证明,这是一个极为英明的决定。

对魏冉来说,这是一个风险非常大的决定。向寿是秦昭王由小玩到大的亲密朋友,魏冉却力排众议,推荐白起为将,取代向寿。倘若白起不能力挽狂澜,在兵力不足对方一半的情况下创造奇迹,那么魏冉将声誉扫地。

尽管白起早年的军事生涯不可考,但我们可以从他的军武爵看出一二。白起的军功爵为“左更”,二十等爵中位列十二等,属于中上爵位。此时的白起很年轻,能获得这样的爵位,可见他在战场上立功颇多。白起第一次出现在史书,是上一年指挥伐韩之役,攻克新城。他的军事才华给魏冉留下深刻的印象,这位知人善任的伯乐在军情紧急之下,大胆起用他担任伊阙之战的秦军总司令,这也给了他尽情施展军事才华的舞台。

第三,伊阙之战,白起以少胜多白起临危受命,当他抵达伊阙前线时,发现形势很严峻,与魏、韩相比,他的兵力显得很单薄。据《战国策》所记:“韩魏相率,兴兵甚众,君所将之,不能半之。”可见秦军力不到魏、韩联军的一半,推算起来,大约在十万人左右。

从兵力对比上,敌强我弱。但白起发现魏韩联军的一个巨大弱点:大战临头,这两个国家却不能精诚团结,反而互相扯皮,谁也不愿意主动出击。韩国想让魏军打头阵,魏国想让韩军为先锋。

洞悉敌军的弱点后,白起便制定了一个作战计划,核心是:先打弱敌,后打强敌,各个击破。

他把军队分成两部分,一小部分作为疑兵,假装磨刀霍霍,欲与韩国精锐部队交锋;大部队则悄悄集结到魏军驻地附近,欲以雷霆万钧之势击破魏师。魏军主将犀武果然上当,误判秦军主力与韩军对峙,不料白起出其不意,攻其无备,果断出击。在备战不充分情况下,魏师大败,统帅犀武被杀。

击破魏师后,白起转而攻击韩师。韩国大将公孙喜得知友军被击破的消息后,心中大为惊慌,率军仓惶撤退。秦军全线追击,追上公孙喜,这位韩军总司令成为阶下之囚。至此,魏、韩两军的统帅非死即俘,群龙无首。秦军如入无人之境,连拔五城。

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伊阙之战的经过。

创业项目群,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,添加 微信:niuben22  备注:小项目
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1553299181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ayula.net/53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