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禄山之乱(安禄山之乱 安史之乱死了多少人)

安史之乱是如何爆发的?_沪江网校知识库大家一提起安禄山,很多人都对他恨之入骨,伟大的唐朝由此转向衰落。今天介绍的一本书是剑桥大学著名教授蒲立本的《安禄山叛乱的背景》。即日起至4月30日,今日头条海量小说全场免费。本篇就根据蒲教授的

安史之乱 是 如何 爆发 的 ? _ 沪江 网校 知识库

大家一提起安禄山,很多人都对他恨之入骨,伟大的唐朝由此转向衰落。今天介绍的一本书是剑桥大学著名教授蒲立本的《安禄山叛乱的背景》。 即日起至 4 月 30 日,今日头条海量小说全场免费。本篇就根据蒲教授的书籍讲讲安禄山一个屌丝出身,为什么能够权倾朝野?以及安禄山为什么要叛乱?历史有没有黑安禄山,把所有黑锅都让他背了?

安禄山的屌丝逆袭

安禄山是一个没什么背景的胡人,为什么能够一路晋升三镇节度使呢?

安禄山出身在河北和辽宁交界的地方,他的母亲是突厥的一个女巫,在没结婚时候就生了他,我们在陈凯歌导演《妖猫传》里可以看到,安禄山像中亚地区的人种,据考证,他父亲可能是中亚的粟特人。他母亲对外宣称,她向战神扎荦山祈祷才有了安禄山,所以起名扎荦山,后来她母亲改嫁,安禄山就随了他父亲的姓,禄山在当时突厥语里是光明的意思。

先说说安禄山出生的地方,这个地方一直是游牧民族与聚居民族常年战争的地方,宋辽打了上百年的幽云十六州,主要战场就在这个地方。这个地方多民族杂居,安禄山从小就会六种语言,经常给各营地当翻译,这种历练让他能够察言观色,也能接触到高层次将领人脉。

安禄山第一个高级人脉就是当时的河北守将张守珪,据说当时安禄山偷张守珪的羊,被张守珪给抓住了,张守珪看他身体强壮,武功又好,于是留在身边做事。安禄山凭借其聪明能干,关键是很会来事,在张守珪派他去给唐玄宗送信的机会,结识了唐玄宗,唐玄宗对他印象非常好,后来唐玄宗有意考察安禄山,安禄山都表现的非常不错。

时势造英雄

我们来看看当时安禄山所处的政治环境,唐朝早期实行的是府兵制,就是打仗种田两不耽误,这种制度弊端就是大家只有农闲的时候才能打仗,而且要自带粮草和马匹,动力在哪儿呢?可以参与战利品的分配。

府兵制带来弊端在哪儿呢?战争在家门口还好,如果跨地区作战,士兵回不了家种地就很麻烦。但是唐朝到了太宗时期,版图已经大大的扩大了,西边到了中亚地区,南边到了越南地区,可见府兵制已经不能满足当时唐朝现状了。

于是太宗实行募兵制,就是打仗的只负责打仗,种地的只负责种地。这种制度无形增加了中央的财政负担,同时更大隐患是,产生了军阀。以前府兵制一到农忙季节,将领都要会朝廷复职,可是募兵制一打就是好几年,将领与士兵产生了深厚的感情,结果给军阀的诞生提供了土壤。

唐玄宗为了使战争更有效率,让这些节度使自行收赋税,这样各路藩镇拥有了各地的行政与军权,成为地方强大势力。

安禄山因为有跨文化背景,熟悉当地环境,自然而然受到重视。那么你会问,唐朝朝廷里人才济济为什么要重用安禄山这个文盲呢?

李林甫的神助攻

宰相李林甫当时的政治环境是:朝廷利益集团太多,特别是士族集团。士族通过联姻,推荐等,形成了强大的利益集团。比如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,就是士族弘农杨氏,他才干平平,却担任要职,出任剑南节度使,就是今天四川云南一带。

李林甫是个很有抱负的政治家,他看到这些士族各怀鬼胎,只为了瓜分利益,不从国家利益角度思考问题。于是他有意重用寒门子弟以及胡人,寒门子弟不会牵扯到任何士族集团,胡人头脑简单,打仗勇猛。这就像明朝为什么重用太监一样,头脑简单,好使。于是安禄山在李林甫的神助攻下从平卢节度使,发展为身兼平卢、范阳和河东三个藩镇的节度使,这可是整个华北的边境行政与军权都在他对掌控之中。

败家子杨国忠

刚才说到安禄山势力已经非常强大,朝廷应该小心谨慎对待这些藩镇重臣。可是唐朝却偏偏出了一个败家子杨国忠。在唐朝如果你想晋升,必须有军功,可是杨国忠是依靠杨贵妃上位的,所以心底里一直想找个建功立业的机会。于是他环顾四周,北边游牧民族太凶狠,西边太远,只有南边有软柿子可以捏。于是他倾尽朝廷的兵力,进攻南诏,结果可想而知,大败而归。

可是杨国忠不甘心,强行在长安、洛阳、河南、河北一带募兵,搞得民不聊生,百姓怨声载道。有了前一次战争的失败,大家都觉得南诏是个瘴气之地,到那有去无回。更严重的是,这次所带领的8万军队,几乎全军覆没。虽然唐朝军队实力很强,但是都在各个藩镇手里,朝廷就这点兵力,还被杨国忠给败光了。

这次失败也让安禄山看在眼里,他手里拥有18万长期与游牧民族战斗的雄兵,而且朝廷这么积弱。不争气的杨国忠又使了一个昏招,他让安禄山来朝廷复命,觉得他要谋反,他要敢来,说明没问题。他要不敢来,那就是做贼心虚,就把他给灭了。谁想到,安禄山来了,向太宗哭诉杨国忠诬陷他,于是俩人 结下了深仇。杨国忠觉得很尴尬,就在安禄山回去以后,把安禄山在长安的府邸给抄了。

杨贵妃剧照

气愤的安禄山打着奉旨讨伐逆贼杨国忠的旗号开始造反了。所以我们也能理解为什么安禄山造反,为什么各路藩镇要处死杨贵妃了,她虽然替她家族背锅,但是杨国忠这个败家子,罪过不可饶恕。

我们看到安禄山造反,是时事逼着他一步一步去做的,并不是他贪慕杨贵妃,一时兴起造反的。八年的安史之乱,使唐朝元气大伤,伟大的唐朝就此没落。

安禄山造反的原因到底是什么?他打的又是什么口号?

我们在看待一千多年前的这场动乱时,往往会把责任归咎于安禄山的野心,认为他是个不折不扣的阴谋家,天生反骨,辜负玄宗的信任,叛国夺权。或者指责唐玄宗年老昏聩,不识奸臣;指责杨贵妃红颜祸水,媚上误国;指责李林甫、杨国忠,佞臣当道,毁纲乱纪。

安禄山本人的经历非常有传奇色彩,几次差点丧命,机缘巧合才活下来。发迹之前,他因偷盗牛羊被捕,本该被乱棍打死,幽州主将张守珪看他白白胖胖,又语言豪放,便释放了他,使其从军,安禄山从此发迹。

开元年间,安禄山与契丹作战失败,宰相张九龄准备按军法,将他斩首,但唐玄宗为示皇恩,放了安禄山。天宝年间,安禄山在一次战役中,被敌人夹攻,自己也被射中了一箭,折断了头上的玉簪,但最后还是趁夜色突围。

安史之乱_图

因此,很多人就此感慨,如果安禄山在这几次风波中,早早地死去,那么,安史之乱就不会发生,盛唐的气韵也不会就此打断。

但是,事实真的是如此吗?安史之乱的爆发,真的只是安禄山一人的翻云覆雨吗?认真分析当时的局势,我们会发现,安史之乱,就算没有安禄山的出现,也会照样发生。

而且,安史之乱的影响,并没有随着最后一位叛军首领,史朝义的自杀而结束,而是一直延续到唐中后期。

02初唐的格局

安史之乱,是唐代继承魏晋南北朝以来,社会经济发展和军事制度变迁,共同作用的产物,不以个别历史人物的事迹为转移。

简单地概括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,就是土地兼并加剧,均田制崩溃,府兵制瓦解,由募兵制形成将帅专兵,最后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,地方藩镇与朝廷争权。

唐朝版图_图

我们先从均田制说起。唐朝统一后,承北朝和隋朝的旧制,实行均田制。据史书记载:

丁男、中男给一顷,笃疾、废疾给四十亩,寡妻妾三十亩。若为户者加二十亩。所授之田,十分之二为世业,八为口分。

——《旧唐书》卷四十八《食货上》

总结一下,就是唐朝统一后,掌握了大量无主荒地,便按照一定的数额,分配给成年男性、残疾人口、寡妇等各类人群,以此来恢复经济,稳定民生。同时也在均田制的基础上,实行租庸调制,征收赋税。

再来说一下唐朝前期,与均田制相配的军事制度。唐前期主要的军事力量,是来自于军府的府兵,和作战临时征发的兵募,二者皆来自于均田制下的普通百姓。

唐朝军队_图

府兵归各军府管理,和普通均田民一样授田,二十从军,六十免役,平时务农,农闲军训,战时从军,免去其他赋税,出征自带武器、甲胄、衣粮。兵募是爆发大规模战争时,临时征发均田民服兵役,大部分战后即解甲归田。

03制度的崩溃

唐初靠着均田制恢复经济,以府兵和兵募开疆扩土,达到贞观之治。然而,从初唐到玄宗时期,在很多方面都发生了大大小小的变化,到天宝年间,各种矛盾已经堆积如山。

首先是均田制的崩溃。自魏晋以来,土地兼并就是严重的社会现象。北朝、隋朝与唐初,由于久经战乱,人口流离,政府掌握了大量荒地,可以进行授田。

但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,本身就极其脆弱,赋役一旦加重,很快就会破产。而且唐朝对土地买卖的规定比较宽松,更是加剧了土地兼并。破产农民纷纷易地逃亡,变卖土地,去做官僚贵族、富商庄园里的佃客。而王公贵族、豪富对土地的兴趣浓厚,以各种手段巧取豪夺,使得土地兼并普遍化。

均田制崩溃不仅影响普通均田民,还影响同样受田的府兵和兵募。他们的土地也被兼并,无法承担兵役,逃亡现象严重。但是,唐朝边地战事频繁,不仅需要大量士兵,还需要统一指挥的集团军。

地方藩镇割据形势_图

在这种情况下,募兵制和藩镇应运而生。为了适应边防局势,朝廷在边境要地设立大军区,将原来临时设立的某某道行军大总管,变为常任军事长官。士兵来自于招募的健儿,即政府招募百姓充当职业士兵,不再务农,以朝廷军费维持生活,长期服役。

后来大军区演变为藩镇,诸多名目不一的军事长官,一律统称节度使,不仅管军事,还兼管民事、财政,士兵不知朝廷,只知节度,从而形成了将帅专兵的局面。

与此同时,朝廷直接掌握的军事力量,是类似于“中央军”的北门四军。士兵大部分来源于躲避赋役的良家子,和市井无赖。这样的军队,战斗力可想而知,因而,外重内轻的军事格局就此形成。

04战争的必然爆发

安禄山身兼范阳、平卢、河东三镇节度使,实力雄厚,而且其多次来往于长安,深知北门军的软弱,因此,他敢于悍然发动兵变,剑指长安。

战事也如他所料,唐军不堪一击,他轻易地夺取了长安、洛阳。最后,唐朝依靠西北藩镇节度使郭子仪、李光弼等人的军队,才暂时结束战事。

安禄山的兵变,不是他个人能力与野心所决定,而是当时的格局和他所处的地位所决定。在安禄山之前和之后,边境均出现了身兼多镇节度使,实力超过中央的将领,他们在藩镇拥有绝对的权力,足以和中央朝廷抗衡。就算安禄山早逝,也会有其他的节度使造反,与唐王朝夺权。

唐玄宗入蜀避安史之乱_图

公元763年,叛军首领史朝义自杀。安史之乱看似已经平息,但从爆发的根源来看,唐王朝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——藩镇实力过大。

甚至,唐朝根本就不曾消灭安史叛军。动乱后期,一批安史宿将投降唐王朝,被册封为节度使,继续带领原来的军队,占有原来的地盘,如河朔三镇的李宝臣、李怀仙、田承嗣。他们名义上归顺唐朝,但在自己的藩镇里,和之前的地位并没有发生变化,俨如一个个独立小王国。

安史之乱像是扯破了唐朝的一块遮羞布,往后,各地藩镇割据,成为了常态。节度使自领军队,任免官吏,户口不上报,赋税不上交,不听命于朝廷,天下尽裂于方镇。更有甚者,效仿安禄山兴兵造反,如四镇之乱、泾原兵变。

李纯(778年―820年),即唐宪宗_图

一直到唐宪宗时,实行两税法和转运江淮赋税,致使国家富强,才有实力对藩镇用兵,几次征战,使得各地藩镇暂时服从朝廷。宪宗死后,朝廷内部斗争加剧,各地藩镇又一次兴起。唐朝灭亡后,坐拥半壁江山的朱温也无力消灭各地节度使,从而进入五代十国时期。

综上所述,如果安禄山早逝,安史之乱还会爆发,这是历史因素和环境因素所决定的,不是个人的行为,而是一种时代现象。只要外重内轻的格局不解决,地方实力大于中央,藩镇的叛乱就必然发生。这可以说是唐朝不可避免的悲剧。

创业项目群,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,添加 微信:niuben22  备注:小项目
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1553299181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ayula.net/34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