嵇康(嵇康之死)

晋朝司马昭为何要杀害竹林七贤之首嵇康?从此广陵散再无人可弹响,是真的吗?先把嵇康这个人给定个性:在中国历史上,因与统治者不合作而被杀害的著名文人不少,而第一人则是正始时期的嵇康。嵇康(223~263),字叔

晋朝司马昭为何要杀害竹林七贤之首嵇康?从此广陵散再无人可弹响,是真的吗?

先把嵇康这个人给定个性:在中国历史上,因与统治者不合作而被杀害的著名文人不少,而第一人则是正始时期的嵇康。

嵇康(223~263),字叔夜,谯郡铚县(今安徽宿县)人,三国时曹魏著名文学家。 早年丧父,家境贫寒。但励志苦学,儒学、玄学、文学、音乐,无所不通。后娶沛穆王曹林之女长乐亭主为妻,曾任中散大夫,世称嵇中散。当时曹爽和司马懿共辅齐王曹芳,二人争权夺利。在这场激烈的政权之争中,嵇康虽未明确表示站在皇室一边,但对司马氏却采取了坚决不合作的态度。面对黑暗政局,他崇尚老庄,服食谈玄,曾隐逸山林,为竹林七贤之一。由于他是名人,司马氏也想极力拉拢他。司马昭的心腹钟会想和他结交,受到了奚落和冷遇;山涛曾举荐他做司马氏的官,他写了《与山巨源绝交书》,实际上是宣布与司马氏绝交,因此遭到司马氏集团的忌恨。

嵇康桀骜不驯的性格,还表现在他写文章与司马氏对抗上。魏末,司马氏大权在握,随意废立皇帝,司马昭曾以周公自居,招来母丘俭、诸葛诞等人举兵反抗。而嵇康则写了《管蔡论》一文。管叔、蔡叔因怀疑周公篡位,联合武庚发动叛乱,后管叔被杀,蔡叔被流放。管、蔡为“顽恶”之徒,历史上已成定论,但嵇康却出来做翻案文章,认为管、蔡是忠于王室的,他们起兵是“欲除国患”,“未为不贤”。这使司马氏很不舒服,认为他是在为反对司马氏的人张目。针对当时司马氏独揽朝政,为所欲为的行径,嵇康写了《太师箴》一文,其中写道:

“季世陵迟,继体承资。凭尊恃势,不友不师。宰割天下,以奉其私,若乃骄盈肆志,阻兵擅权。矜威纵虐,祸蒙丘山。刑本惩暴,今以胁贤。昔为天下,今为一身下疾其上,君猜其臣。丧乱弘多,国乃殒颠。”

这样的文章,明眼人一看便知是对司马氏的严词声讨。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势,司马氏集团大力提倡礼法,标榜以“孝”治天下,而嵇康则对名教、礼法进行了尖锐的批判。在《与山巨源绝交书》中公开讲:“人伦有理,朝廷有法”是束缚士子的,他一概不会遵守。更要命的是,他“每非汤武而薄周孔”,对司马氏的所作所为表示不满。正如鲁迅在他的文章《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》书中说道:

“汤武是以武定天下的,周公是辅成王的;孔子是祖述尧舜,而尧舜是禅位天下的,嵇康都说不好,那么叫司马懿篡位的时候,怎么办才好呢?没有办法。在这一点上,嵇康与司马氏的办事上有了直接的影响,因此就非死不可了。”

嵇康的《难张辽叔自然好学论》《声无哀乐论》等,也涉及政治问题。嵇康这种和司马氏不合作,以至蓄意作对的态度,使司马氏集团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。最终,因嵇康之友吕安被其兄吕巽诬告不孝,嵇康出面为吕安辩护,钟会即劝司马昭趁机将其杀害。虽有三千太学生请求赦免嵇康,愿以之为师,但司马昭还是以“言论放荡,伤时乱教”的罪名将其杀害。嵇康临刑,神态自若,奏《广陵散》一曲,从容赴死。

嵇康能诗善文,今存诗六十首,诗风清逸脱俗;存文十四篇,赋一篇。他长于论著,文章颇富现实性和政治色彩。其文立论大胆,思想新颖,说理透辟,感情充沛词采峻烈,锋芒毕露。其清峻通脱的文风,对后世文章深有启迪。

嵇康是正始时期创作最丰富的作家,是“竹林七贤”中真正的贤者。他敢于与专制统治者抗争而不合作的人格和文品,对后世影响深远。

世说新语嵇康主要事迹梳理和分析?

嵇康,生于公元224年,即魏黄初五年,死于公元263年,即魏景元四年,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具风采的人物,一个特具魅力的知识分子形象。这种魅力不仅来源于他卓绝的才艺,超然不群的仪表和清雅脱俗的性情,更在于他人生的悲剧性。他临刑前神态自若、手挥五弦的形象,被定格为一道历史的文化思想景观。

《晋书·阮籍传》说:“魏晋之际天下多故,名士少有全者。”为什么名士少有全者?因为名士是社会精英,必然为政治家利用,因此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。嵇康是名士,也是当时时代政治的一个悲剧。

陈寅恪说:“凡士大夫阶级之转移升降,往往与道德标准与社会风气之变迁有关。当其新旧蜕嬗之间际,常呈一纷纭综错之情态,即新道德标准与旧道德标准,新社会风气与旧社会风气并存杂用。……而贤者拙者,常感受痛苦,终于消灭而后已。其不肖者巧者,则多享受欢乐,往往富贵荣显,身泰名遂。”(《元白诗笺证稿》第四章)就是说,在乱世的知识分子,一部分命运悲惨,另一部分飞黄腾达。取决于“贤拙”与“巧、不肖”。嵇康属于“贤者拙者”。 从大时代看,汉代是儒家正统确立时期。知识分子世界观都是儒家,嵇康亦如是。但是,社会现实已经颠覆了儒家的观念。

嵇康悲剧的原因对于儒家思想的坚守,和残酷现实的冲突,这就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。这就是为什么知识分子在乱世“少有全者”的原因。他的悲剧,在于他有思想观念、道德情操和社会基本价值观的坚守,因而在价值观混乱的堕落社会之中必然痛苦,必须付出代价,甚至生命。

嵇康的悲剧在于,不是他以实际行动抗争司马氏篡位而被司马氏杀头,如果那样,那就不是悲剧而是正剧。而是他没有行为甚至没有想到要反抗司马氏,他最多只是不想与司马氏合作,在言论上暗示了司马氏行径的虚伪和大逆不道,还是被杀了。这才是悲剧。差不多只是一个思想犯。这里有几个要素决定了嵇康的悲剧性。第一,他是曹氏宗亲。第二他得罪了小人;第三是最重要的,即他的本性。本性不属于道家。

嵇康悲剧的具体原因有三:

第一.嵇康是曹操儿子曹林的女婿或孙女婿,曹魏宗室成员。他绝没有想到司马氏会取代曹魏,并以血腥的屠杀清洗曹氏旧部。

第二.他得罪了小人钟会。《晋书·嵇康传》说嵇康性格是“恬静寡欲,含垢匿瑕,宽简有大量”。《晋书·嵇康传》记载了另一件事,嵇康与向秀在大树下打铁,钟会来访,嵇康视而不见,继续打铁。此时钟会已经获得司马氏器重,而嵇康处境已经非常险恶。钟会等了好久,觉得无趣,悻悻然离去。嵇康说:“何所闻而来?何所见而去?”钟会答曰:“闻所闻而来,见所见而去。”两人就此接下梁子。后来司马昭就杀不杀嵇康犹豫的时候,钟会进了谗言,说:“嵇康,卧龙也,不可起。公无忧天下,顾以康为虑尔。”就是说杀了嵇康才能天下无忧。《晋书》载“帝既昵听信会,遂并害之。”可见,钟会之言是嵇康被杀的一个重要砝码。

第三.嵇康的性情。他对于官场上那些事务性的东西是不堪忍受的,所以,他不能像顾炎武那样,或像当时毌丘俭、诸葛诞那样造反。以他当时的声名,三千太学生请愿不杀他,并让他做老师,司马氏是绝对不放心的。同时他声称“非汤武而薄周孔”,正如鲁迅所言,“汤武是以武定天下的;周公是辅成王的;孔子是祖述尧舜,而尧舜是禅让天下的。嵇康都说不好,那么,教司马懿篡位的时候,怎么办才是好呢?”所以更要杀他。

《与山巨源绝交书》向司马氏表明自己独善其身的态度,也不可遏制流露出对于司马氏虚伪和残暴行为的悲愤和无奈。所谓“非汤武而薄周孔”,仅仅是发出了一种文人书生气的微弱声音。但是,嵇康为此付出了生命。这正是嵇康的悲剧所在。

嵇康有极高的音乐修养。临刑前弹《广陵散》,神色不变。他的《声无哀乐论》主旨抨击儒家音乐政治学。

嵇康对于这个巨大的传统观念提出挑战。他认为,音声之和是音乐本身的美,与政治、意识形态等无关。

他说:“音声之作,其犹臭味在于天地之间。其善与不善,虽遭遇浊乱,其体自若,而不变也。岂以爱憎易操,哀乐改度哉?”嵇康说:“见千岁人,何以别之?欲校之以形,则与人不异;欲验之以年,则朝菌无以知晦朔,蜉蝣无以识灵龟。然则千岁虽在市朝,固非小年之所辨矣。”用人生短暂去效验一个千岁之人,正如朝生暮死的小虫去效验一月的晦朔盈亏,绝不不可能。

综上所言,就是嵇康悲剧色彩的一生。

创业项目群,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,添加 微信:niuben22  备注:小项目
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1553299181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ayula.net/1418.html